处理股权事务需结合《公司法》《民法典》及相关司法解释,重点关注股权结构设计、股东权利义务、股权变动及纠纷解决机制。以下为股权事务处理的关键要点梳理:
一、股权结构设计
股权比例安排
控制权保障:67%(绝对控股)、51%(相对控股)、34%(一票否决权)
同股不同权:可通过公司章程约定差异化表决权(《公司法》第34条、第42条)
股东协议要点
明确股东权利(分红、表决、知情权等)及义务(出资、竞业限制等)
设定股权回购条款(如股东离职、重大违约等情形)
二、股东权利与义务
核心权利
知情权:可查阅公司章程、股东会记录、财务报告等(《公司法》第33条)
表决权:按出资比例或章程约定行使(《公司法》第42条)
分红权:按实缴出资比例分配,章程另有约定除外(《公司法》第34条)
股东义务
按期足额缴纳出资(货币/非货币资产需评估作价,见《公司法》第27条)
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利益(《公司法》第20条)
三、股权转让与变动
股权转让规则
内部转让:股东之间可自由转让(《公司法》第71条)
对外转让:需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,未答复视为同意;其他股东享有优先购买权
转让限制:公司章程可设定更严格的转让条件
瑕疵股权转让责任
受让人明知出资不实,需与转让人连带承担补足责任(《公司法司法解释三》第18条)
增资与减资
增资:需股东会2/3以上表决权通过,原股东有优先认缴权(《公司法》第34条)
减资:需编制资产负债表、通知债权人并公告,程序违法可能被认定无效(《公司法》第177条)
四、公司治理与股东纠纷
公司治理机制
股东会职权:决定经营方针、选举董事等(《公司法》第36条)
董事会职权:执行股东会决议、制定经营计划(《公司法》第46条)
控股股东诚信义务:不得利用关联交易损害公司利益(《公司法》第20条)
常见纠纷类型
股东知情权纠纷、公司决议效力纠纷(无效/可撤销)、股东资格确认纠纷
股东代表诉讼:持股1%以上股东可起诉侵害公司利益的行为(《公司法》第151条)
五、股权代持与继承
股权代持风险
代持协议合法有效,但实际出资人需证明代持关系(《公司法司法解释三》第24条)
名义股东擅自处分股权,善意第三人可取得股权(《民法典》第311条)
股权继承规则
自然人股东死亡后,继承人可继承股东资格,章程另有规定除外(《公司法》第75条)
公司章程可限制继承程序或强制股权回购
六、股权纠纷解决路径
争议解决方式
协商→调解→诉讼/仲裁(需注意公司章程或股东协议中的争议解决条款)
举证责任
主张股东资格需提供出资证明、股东名册或公司登记文件(《民事诉讼法》第64条)
公司决议无效之诉由原告举证(《公司法》第22条)
七、特殊情形与风险提示
股权激励
需明确激励对象、行权条件、退出机制,避免纠纷(参照《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》)
涉外股权事务
外资企业需符合负面清单及外商投资审批/备案程序(《外商投资法》第28条)
税务风险
股权转让需缴纳所得税(个人20%、企业25%)、印花税(0.05%)(《个人所得税法》《企业所得税法》)
实务建议
完善公司章程:对股东权利、股权转让、公司治理等事项作出个性化约定。
书面协议留痕:股东协议、代持协议、增资协议等需采用书面形式。
合规操作:股权变动及时办理工商变更登记,避免权利争议。
税务合规:股权交易前评估税负成本,合理规划交易结构。
股权事务涉及利益重大且法律风险复杂,建议在股权设计、投融资、纠纷解决等环节提前咨询专业律师,结合个案制定合规方案。